close

打從媒體披露文化部以「鼓勵文化產業」名義給大明星陳妍希的唱片專輯提供了三百五十萬元補助之後,便引起不少議論。對此,本人也認為需要對所謂的「文化產業」有個明確的評估。

文化就廣義而言,凡人做的事,都是文化。有的地方習慣生吃大蔥,有的地方則偏好蔥段或蔥花。這不過是各個地方飲食文化的不同現象,談不上由文化部加以鼓勵或獎勵。

除此,眾所周知,我們許久以來處於一個商品文化無孔不入的時代。

譬如可口可樂,這不只是一種製作成本低廉,宣傳開支卻絕對超過臺灣廣告費總和的飲料;它又是一種隨著其廣告內容,兼帶推銷生活方式的文化商品與商品文化。落後地區的民眾一旦看多了該公司的廣告,難免會把烈日下由泳池裏鑽上岸的出水芙蓉與即刻端來冰鎮可樂的黑人小廝聯繫起來,並理解為「這就是先進國家、主流社會的典型生活方式」。有朝一日,只要是他們也擠進權貴行列,自然而然會效仿起來。

非僅如此,這類商業廣告還赤裸裸表露了帶有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的價值觀,結果無非是永遠把黑人貶為幫傭民族。這種有欠厚道的商品文化當然也不值得文化部出面給予任何資助。

當前與上述商品文化極難區分的是充斥市場的大眾文化(如流行音樂、泡沫劇等)。不論其表現形式為何,也不談其存在方式是否迎合大眾品味,其共同點在於:都處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其中,即便有些偶然地充斥國際市場,好似讓「中國文化走了出去」(如武打片),實際上卻是不自覺地表現出小人物的意淫,於是充其量也只能讓一些第三世界與西方底層的失魂落魄者獲得短暫的精神滿足而已。

這類文化產品打進不了外國的文化殿堂倒是小事,看多了反而會讓人越發瞧中國人不起。如今,由文化部出面去資助一個深受西方影響的大眾文化,非但無法凸顯對民族文化的支撐,反倒直接攪和於商品市場的激烈競爭,這似乎又與文化部的初衷背道而馳。

那麼,究竟還有什麼「文化產業」值得提攜的呢?這當然就涉及什麼文化真正能夠代表我國的文化精髓與精緻文化。這方面,只要稍加觀察我國的遊客到了外國主要參觀些什麼,同時外國遊客到了華夏社會又推崇些什麼,便一目了然。以故宮展示的琳琅滿目的傳統文化藝術而言,處於失傳、凋零的品類就非常之多,這都需要得到政府機構的扶持和鼓勵。其他如京劇、昆曲、民族舞蹈、服裝,也都在大眾文化、低俗文化的擠壓之下朝不保夕。

文化就像都市建設一樣:為了尊重文化遺產,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地維護老城;而為了與時俱進,也得兼顧現代化。環顧全世界,好像只有咱們華夏世界,眼裏只容得下具有西方特色的商品文化,且毫不憐惜地讓外來文化摧毀自己的文化結晶。(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教授)

原文出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E8%A7%80%E5%BF%B5%E5%B9%B3%E5%8F%B0%EF%BC%8D%E6%96%87%E5%8C%96%E9%83%A8%E8%88%87%E6%96%87%E5%8C%96%E7%94%A2%E6%A5%AD%E5%B0%8F%E8%AD%B0-20130707000695-2601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化創意情報讚 的頭像
    文化創意情報讚

    藝文活動情報站

    文化創意情報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